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:

18953388586

您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展示

产品展示

东明县陆圈镇村落往事|李景庄、杨楼、刘孝庄、刘东侯

作者:环球直播tv下载2023 发布时间:2025-05-19 02:57:20
 

  李景庄行政村坐落东明县城东南19公里处,东邻菏泽市牡丹区通古集。辖李景庄、杨楼、刘孝庄、刘东侯4个自然村。现有居民819户,2602人,犁地4893亩。其间杨楼自然村是窦堌堆古文明遗址所在地。

  1911年以来,该行政村先后属东明县第二乡、第六乡、第二区、王屯公社、胡庄公社(乡)、陆圈镇。

  明永乐四年(1406)李氏祖李经从山东青州迁此建村,先命村名双合铺,后改为李经庄,渐演变为李景庄。

  该村有李、崔两姓。始迁户李姓现有383户,933人;崔姓于1950年从本县城关镇崔寨村迁入,现有2户,13人。别的,1958年李怀森、李新山2户、6人移民至新疆、黑龙江。

  李景庄人泾渭分明,英勇刚强,在抗击外来侵犯和民族解放奋斗中做出了奉献。李经成1937年参与八路军,在抗日战场上冲锋在前,身负重伤,解放后转业到内蒙古自治区电力局。李更新1938年参与革命,在与日军的浴血战斗中屡立战功,后在辽沈战役中献身。1942年春,伪军一个团驻守村里,要钱索粮,打人抢物,激起民愤。乡民乘其不备,或放跑伪军战马,或偷运敌军粮食,或将敌人打伤,使敌人不得安定。还有12名热血青年参与革命戎行,其间8名献身。李长森于1945年春被敌人杀戮。

  解放前,李景庄的土地大部分会集在几家富户手里。大部分穷户给富户扛长活、打短工,劳动一年,可贵温饱。为保持生计,不少人干起手工业,开油坊、粉坊、馍店、药铺、木匠铺、杂货店,还有的编篮子、拧草鞋等,牵强保持日子。

  解放后,李景庄村的农业出产阅历了一个较长时刻的开展过程。解放初期,出产条件差,抗灾才能弱,产值低而不稳。1974年村党支部书记李玉灵带领乡民打机井17眼;1975年冬整平土地100余亩;1976年从头规划土地,百亩一方,以路带沟,路路相通,沟沟相连,路沟桥闸配套,浇排自若,粮食单产大幅度进步。1978年以来,李景庄村人以史无前例的创造精神,不仅把加工业复兴起来,并且务工经商,广开财源,多渠道添加收入。乡民崔耀忠从1985年开端买轿车跑生意;1990年与他人合伙承揽胡庄木材厂;1996年自筹30万元在村西办起毛板厂;2007年又同浙江某企业协作,村内5人入股,共筹资120万元,树立盛昌服饰有限公司,出产毛制品,招工300人,企业越办越好。在其带动下,种植业、养殖业、商业等快速地开展。村里现有2个蔬菜大棚,2个养猪场,3个养鸡鸭鹅场,养牛养羊广泛各户。还有杂货店、三轮车修配部、建材厂、面粉加工厂、化肥经销店等10余处。终年外出务工者达300余人,年增收200余万元。

  李景庄村于1951年建起小学,办学条件不断改进,教学质量逐年进步,先后培养出21名大专生,其间李静是清华大学毕业生,李怀仁任长春空军学院院长。

  据村碑记载,明永乐五年(1407)杨姓从本县五营迁此建村,称五营外户村,后更名为杨楼。现该村已无杨姓。全村现有王、张、金、李、尚、蒋、毕、赵、韩、解10姓。其间,王姓于清代中期从菏泽通古集迁入;张姓于清代前期从曹县安陵迁入;金姓于清代中期从本镇高林寨迁人;李姓于清代中期从本镇李千户寨迁入;尚、蒋、毕3姓别离于清代中期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菏泽迁入。赵、韩、解3姓别离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陕西韩城迁入。别的,该村有8人因日子困难迁往新疆、甘肃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。

  村北的窦堌堆古文明遗址,关于研讨东明县古代政治、经济、文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。说起窦堌堆,民间素有“七亩堌堆八亩台,好马跑不了三圈来”之说。八亩台坐落牡丹区李庄,传说窦堌堆地下有洞直通八亩台,其洞莫测高深。1960年筑路时曾挖出很多文物,有新石器晚期的石器和战国时期的彩陶俑等。该遗址东西宽76米,南北长52米,为一长方形丘陵,中部拱起,出于地上25米。1975年试掘,出土部分石刀、石斧等珍贵文物。整个遗址分为3个文明层:上层1米左右为战国、秦汉文明层,中心1米左右为商周文明层,基层属龙山文明。窦堌堆古文明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  窦堌堆遗址坐落县城东南20公里陆圈镇杨楼村东北800米处。南距七里河l500米,北距贾河2000米。堌堆呈覆锅状,南北52米,东西76米,高约2.5米,总面积3952平方米。1976年4月菏泽区域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,得出的成果是,该堌堆的土层可分为五层:第一层10~35厘米为耕土层;第二层30~192厘米为灰褐土,土质较松,纯洁;第三层10~100厘米,灰褐土,稍硬,含有少数陶片;第四层20~90厘米,黄褐土,土质较硬;第五层灰褐土,土质较硬,该层呈现很多灰陶、黑陶片,及部分骨蚌器、石刀、石斧等。在第二层发掘出一座东汉砖墓室,随葬品中除一枚铜印章外,均为陶器。整个遗址从剖面剖析,可分为三个文明层:第二、三土层为战国、秦、汉代文明层;第四土层为商、周文明层;第五土层为龙山文明层。该遗址文明内在十分丰厚,接连时刻长,文明价值高。1977年被东明县公民政府定为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1992年被山东省公民政府定为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  杨楼村的农业开展是从兴修水利开端的。曩昔不是淹便是旱,粮食产值很低。1964年至1966年打土井22眼,可浇地100亩。1975年至1976年,修1000米长的地上渠1条,用直流泵直接从紫荆河里抽水,一天可浇200多亩。每亩增产300斤。1987今后又打机井19眼。1998年出资36万元,在紫荆河杨楼界内建闸、修桥7座,井水河水并流,水沟贯穿,路桥成网,旱涝保收。现在,小麦、玉米亩产过千斤,花生亩产500斤以上,皮棉亩产近200斤。

  杨楼村十分重视林业出产。1966年种桐粮间作1000亩,1980年后成材,一茬树处理后,人均分得1000多元。1980年,又在林场新建150亩苹果园,年收入10万余元。

  该村1953年就自筹资金,有钱出钱,有砖出砖,各尽其力,树立小学。1984年又盖14间教室,教学设施根本完全。村里对外面来的教师十分尊重,管吃管住,至今不变,每年还发给教师奖金,请教师外出旅行,大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,接连几年教学质量均列原胡庄乡前茅。全村已培养出大专生22名。杨楼村早在1935年就由张俊山安排了柳子剧团,逐步扩展到20多人,所演《孙安奏本》、《三英战吕布》等,赢得观众好评。

  旧日偏僻的杨楼村,现在路途畅通无阻,村内6条大街均为柏油路,村外柏油路东达通古集,西通李景庄,乡民的出产日子条件产生了明显改变。杨楼的明天会更好。

  据村碑记载,明永乐二年(1404)刘氏祖刘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,以人名命名为刘孝庄。刘孝庄共有刘、陈两姓。刘姓现有178户,623人;陈姓约于1910年从菏泽王浩屯乡杜海村迁入,现有3户,14人。上世纪中叶,该村有6户,12人因日子困难迁新疆、黑龙江、山西、陕西等省区。

  刘孝庄人向来以英勇无畏而著称。陈新芳1938年参加我国,为党搜集情报。刘运轩1940年任东明县三区区长,带领三区公民与日伪奋斗,1946年任曹县县委书记,后随军南下,解放下一任云南锡矿党委书记。1944年农会长刘德柱带领农会会员同敌人作奋斗。1945年秋,刘德柱带领刘盼修、刘文祥等人,从前来掠夺的队长范以官等手中夺回牲口、粮食,扎伤其战士。返乡团长刘禹林派40多人带枪突击刘孝庄,刘德柱等不畏强敌,用红缨枪和大刀回击,杀伤4个敌人。终因寡不敌众,刘德柱献身,刘德志、刘金修负重伤。三区为刘德柱举办悼念大会。

  曩昔刘孝庄村的犁地多为飞沙穷山恶水。每到春天,沙土漫山遍野,打死秧苗,种不保收。为此,1957年学习外地经历,深翻压沙和植树固沙。乡民用两年时刻,深翻土地200亩,沙河心植地蜡条、杨柳200亩,土质得到改进。

  干旱和水涝是刘孝庄的两大灾祸。1961年和1962年连降大雨,该村排水不畅,郊野一片汪洋,因地处两县接壤,水利胶葛不断。1963年东明划归山东省后,排水问题得到处理。关于干旱缺水问题,乡民也做了不懈的尽力,1978年至1980年先后打机井12眼。1982年因为李乔庄建起大闸,贾河水流进刘孝庄的犁地,灌溉问题也方便的处理。跟着旱涝问题的处理,粮食亩产值进步到千斤左右。

  刘孝庄村1940年树立私塾,由刘荣光任教,邻村学生也来此就读,10年间教过40名学生。不少学生学有所成,后来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,其间有副师级干部刘群修、黑龙江某农场场长李新山等。解放后该村小学又培养出大专生15名,研讨生3名,并为村里培养了一批有文明有常识的新式农人。

  刘东侯村坐落陆圈镇政府驻地南10公里处,全村48户,319人,犁地520亩。

  据传,明永乐二年(1404),刘氏祖刘小官曾建功封侯,在燕王靖难之役后,垂暮体衰,随军不方便,恳求就地安顿,因随从人员很多,在小河之东自建村落。遂以姓氏、方位和官职命村名为刘东侯村。刘小官子孙或受朝廷荫封,或被素交提拔,或因军功升官,在朝中居官者甚多。家中良田千顷,骡马成群。刘家威名显赫一时。刘小官身后,为怕墓葬被盗,曾四门出丧,刘小官身葬何处,至今仍是一个谜。后跟着朝代替换,有的族员外迁,家道渐败,刘小官一脉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终绝。

  现村居李、刘、张3姓。据《李氏族谱》记载:李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本县城北李屯,数年后从李屯迁往李千户寨,清代中期又从李千户寨迁入刘东侯村,现有38户、280人。据《刘氏族谱》记载,刘姓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东明集镇刘庄村,约在清代中期从刘庄迁至刘东侯村,现有7户、26人。张姓于1904年从本镇东张庄迁来,现有3户、13人。1956年李文成1户5人移民至新疆石河子。

  刘东侯村庄虽小,但民风淳朴。一家有难,世人相帮,济困救贫,情同手足。从前村东、村西有杏行、柿行等,一家果熟,户户共享,从未有恃强凌弱、狗仗人势之事。

  刘东侯村曩昔文明人少。1977年以来,尊师重教已成乡民一致,从村干部到一般乡民,从教师到在外工作人员,对肄业有困难者,都想方设法救助。该村现已考入大中专院校者56人,有5户乡民的子女悉数升人大中专院校。其间,李记生正攻读博士学位。

  曩昔的刘东侯村,饱受水、旱、沙损害之苦,尤以风沙为最。村东、西的大沙丘,每当冬春,漫天沙尘,长不成庄稼,乡民可贵温饱。1958年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,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,大搞台田、条田,深翻平整土地,摆脱了水旱灾祸的侵扰。1962年,村周围的大沙丘上遍栽洋槐,总算锁住沙丘,进一步改进了出产条件。1978年又挖沟修渠,大搞农田水利建设,完成了旱能浇,涝可排,旱涝保丰盈。近几年,农业科学技术得到遍及推行,作物产值比年添加,农人收入不断添加。

  1983年11月7日清晨,刘东侯村一带产生5.9级地震,墙倒屋塌,井冒黑水。省、地、县、乡领导及时赶到,安排抗震救灾,拨付专款和物资,协助乡民重建了家乡。

  传说,两千多年前,在今陆圈镇杨楼村东北的土地上起了一个堌堆,上面都是黑土、石头,人们都说这是在起山。眼看着山一天比一天高,一天比一天大。住在这儿的人都很着急,怕不久的将来,这儿便是山顶了,有的人就想外迁。

  就在这时,从江南来了一位术士,会看风水。经过仔仔细细地调查,他发现每到夜间二更天,有一个金牛拉着个金磙在堌堆上转,每转一圈,堌堆就长高一寸,一起面积也扩展。这位术士很想得到金牛、金磙,所以,他想了个方法。他见接近村有人种的黄瓜瓜秧长得又粗又长,就给种黄瓜的人说:“你这黄瓜秧只要能长一百天,我就给你一百倍的价钱。”种黄瓜的人容许了,术士也就走了。时刻一天六合曩昔,堌堆也一天六合在长。一恍过了九十九天,种黄瓜的还不见术士来,认为他不来了,就把瓜秧拔掉。第二天,术士却来了,付了钱,拿着只长九十九天的黄瓜秧就走了。

  夜间二更天,术士拿着黄瓜秧躲在暗处,当金牛拉着金磙走到眼前时,他拿起黄瓜秧用力向金牛套去,金牛一声悲鸣,一道火光,向西南而去。成果,术士只拾到一只被瓜秧套掉的金牛角。据他说,假如黄瓜秧能长到一百天,就可把金牛套住了。从此今后,堌堆也就不再长了。(王瑞堂口述 张发成 刘群岭收拾)

  • 环球直播tv电视版 联系人:沈经理 手机:18953388586 地址:山东省山东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