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全国服务热线:

18953388586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资讯

1949~1979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往事之奋发图强

发布时间:2025-05-20 03:24:49 新闻来源:环球直播tv下载2023


小型磨面机

  第一个阶段,1949~1957年,这一段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筹备发展期;

  这篇文章,我们来讲一下,新中国前3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史,讲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,请您保持耐心阅读。

  1949年,新中国刚成立时,我国农机工业底子很差,只有36家生产企业,约4000个职工,只能生产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农机具,产量还少得可怜。

  当时,我国农村连旧式农具都短缺,大部分农民通过合作互助、互借农具的形式,才能完成正常的农业种植生产。

  1950年至1952年间,国家共发放农业贷款15.7亿元,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缺乏农具、种子、肥料、牲畜等困难,新增了大量旧式农具。

  “一五”时期(1953—1957),我国开始有计划、有系统、有目标地搞社会主义建设,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历程的正式开启。

  在毛主席的指示下、周总理的领导下,国家安排部分机械厂定点生产农业机械,开始有计划地筹备发展农机工业。在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,就包括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设。

  第一拖拉机制造厂(简称“一拖”),座落在河南省洛阳市,是中国第一家规模化生产农业机械的企业,被誉为“中国农机工业的长子”。

  1955年10月1日开工建设,1959年11月1日建成投产。国家投资1.5亿元,按年生产1.5万标准台来设计。

  一拖建厂选址时,有人建议放在东北地区,也有人建议放在天津或者上海,毛主席觉得都不妥,建议放在古都洛阳。

  根据一拖首任厂长杨立功的回忆,毛主席把一拖落户在洛阳,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。

  另一个原因,从全国工业布局来考虑,各地工业要均衡发展,不要都挤在东北和沿海地区。

  1957年10月,毛主席亲自审阅修改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》,在草案中明确指出:

  “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,有步骤地积极地实行农业机械化。从一九五六年起,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,机械制造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当经过广泛的试验研究工作,拟出一个适合我国条件的农业机械化方案,为推广农业机械化准备好。”

  毛主席很重视农业机械化,这是他老人家首次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,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面前,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。

  在所有官方史料中,毛主席首次提到“农业机械化”是在《矛盾论》中。这个,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。

  这也刚好佐证,毛主席重视农业机械化,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,而是长期关心农业发展、立志改变中国农业落后面貌、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的长久夙愿,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决策。

  在毛主席的倡导下、周总理的推动下,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开始有了眉目,“一五”期间就取得重大进展。

  据统计,1953年,我国建立了11个农业拖拉机站,拥有拖拉机113台(主要靠进口)。

  到了1957年,全国农机生产企业到达276个,职工12.3万人,金属切削机床8000台,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6.7倍、30倍和15倍,农机工业累计投资3.14亿元,农机生产能力得到提升。

  这一段时期,全国改建扩建的农机企业有:北京农业机械厂、天津动力机厂、潍坊柴油机厂、柳州机械厂、南京拖拉机厂、沈阳拖拉机厂、灵山农业机械厂、常州拖拉机厂等。

  第二个阶段(1958–1965年),这个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式发展期。

  1958年,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头一年,由于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动,“二五”计划实际上分成 “”时期和调整时期两个阶段。

  “”时期,农业机械化备受国家重视,农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
  1958年,我国完成农机工业基建投资2.91亿元,1959年农机工业基建投资3.68亿元,1960年农机工业基建投资7.23亿元。

  天津拖拉机厂成功试制出“铁牛牌40马力轮式拖拉机”,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成功试制出“东方红54马力履带式拖拉机”。

  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成功试制出“红旗牌80马力履带式拖拉机”,江西拖拉机制造厂成功试制出“27马力轮式拖拉机”,沈阳拖拉机制造厂成功试制出“28马力轮式拖拉机”。

  这一年,日理万机的毛主席,给一拖厂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(电报),对一拖的生产工作,作出明确指示:

  “拖拉机型号、名称不可用外文。各种拖拉机式样和性能一定要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,并且一定要综合利用;其成本一定要尽可能降低。”

  1959年4月,毛主席在《党内通信》中提出著名的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”。

  1959年9月,我国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机械部,各省、区、市也相继成立了农业机械厅(局),以加强对农业机械工业的领导和管理。

  (1)根据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,实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并举,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半机械化为主的方针。

  (4)农机工厂建设方面,坚持以中、小型工厂为主,大、中、小型工厂结合的发展方针。

  1959年11月1日,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正式建成投产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,在一拖落成典礼上庄严宣布:

  在当时,一拖建成投产,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,它标志我国农机工业实现了零的突破,我国农机工业进入一个从无到有的崭新阶段。

  该规划的总任务,在最近3~5年内,基本建成全国性的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化技术的农业机械工业体系。

  该规划,要求三年内,我国农业机械的投资共计30亿元,中央直接安排的农机项目有82个,具体如下:

  (1)拖拉机厂20个,规模33万标准台,要求每个省都有一个规模不同的拖拉机厂。

  (2)联合收割机厂5个,规模4万台,其中北京、安徽、河南、陕西、吉林各安排1个联合收割机厂。

  (3)动力机械厂13个,规模569万马力,其中江苏2个、上海、江西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广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内蒙、四川、云南各1个。

  截止1960年底,全国农机制造企业增加到2624个,固定资产原值由1957年的2.8亿元增加到21亿元,增长了6.5倍,农机制造工业占全国机械工业的比重由3.8%上升为11.8%。

  1958年~1960年是人民公社初创阶段,也是我国农村社队企业初创期。在“”的氛围推动下,有条件的公社都办起了社队企业。

  到了1960年,全国社队企业总数达到11.7万个,占工业公司总数的46.1%,占集体工业公司总数的74.1%。

  尽管这些社队企业质量都比较低,甚至一部分社队企业因原料、技术和资金匮乏,最后都折戟沉沙,但它们为农村发展工业种下希望的种子。

  到了70年,城市工业有了一定基础,农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积累,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了起来,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,农村社队企业就搞起来了,并且搞得红红火火。

  “”时期,由于一线管理团队,在执行上出现偏差,导致工业建设方面出现“高指标”等过热现象,农业生产方面出现“浮夸风”等过左现象,加上后来苏联撕毁合约、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,国民经济发展顿然陷入了困境。

  这些不合理的现象,严重偏离了毛主席发起 “”的初衷,即通过大规模的技术革命,尽快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。

  为了给经济建设降温,给执行团队擦,毛主席不得不重返经济建设前线,开始长达三年的纠偏纠“左”工作,在全国各地巡回出差,深入城乡基层调研,了解真实的情况,解决各种问题。

  1961年~1962年,国家开始全面调整工业生产,提出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,农机工业成为重点调整的对象之一。

  “”期间,出现大量农机闲置、趴窝和损坏的情况。未解决修理农用拖拉机、排灌机械及运输工具问题,国家责令所有拖拉机厂、动力机械厂都暂停生产农机主件,先集中力量生产磁电机、火花塞、汽缸套等关键配件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把机械工业的110个企业,约3万产业工人、5500台机床,全部转产改为农业机械,增加农机的生产量和供应量。

  据统计,1962年同1960年比较,农用拖拉机由8万台增加到12.1万台,增长了51.3%;排灌机械由481万马力增加到679万马力,增长了41.2%;农用汽车由6675辆增加到10200辆,增长了53.5%。

  经过两年的调整与巩固,到了1964年底,全国拥有农用拖拉机12.5万标准台,动力排灌设备750万马力左右,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3000多万件。

  吉林省四平联合收割机厂,经过不懈钻研努力,于1964年9月9日成功研制新中国第一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“东风牌”,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生产大型收割机的历史。

  资料显示,到了1965年底,全国农用拖拉机共有14万标准台,机引农具26万台;全国拥有排灌机械900万马力,其中内燃机、电动机各半。

  全国共有手推胶轮车1500万多轮,胶轮大车130万多辆;全国植物保护机械共有560万余架。

  1964年~1965年,根据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战略布局,农业机械部适时部署了农机企业迁建工作,一线家农机企业,作为支持三线建设的先头部队,全部或部分迁移到三线家。

  分别是:上海柴油机厂、天津齿轮厂、天津拖拉机厂、上海宝昌活塞厂、上海合金轴瓦厂、上海汽车配件厂、上海动力机厂、上海柴油机厂。

  分别是:鞍山拖拉机厂、无锡动力机厂、无锡油嘴油泵厂、天津动力机厂、潍坊柴油机厂、上海拖拉机厂、广东拖拉机厂。

  江西拖拉机厂(改建)、新疆十月拖拉机厂(改建)、莱阳动力机械厂(改建)、长春拖拉机制造厂、无锡油泵油嘴厂、石家庄拖拉机制造厂、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、山东拖拉机厂、北京油泵油嘴厂等。

  在毛主席和中国领导下,中国农机工业几乎从零基础开始,从无到有,用十年时间就构建了农机工业的雏形和框架。

  湖北孝感县金星大队、新洲县刘集公社搞机械化的成功经验,重点讲到社队怎么样才能解决农业机械化的办法。主要干货内容有:

  “发扬大寨精神,正确地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;在保障增产、增加社员收入的原则下,采取以集体办机械为主,国家扶助为辅;以机养机,分期购进,国家扶助,无息贷款等办法。”

  农业机械化所需资金,以社队的集体积累为主,国家支援为辅。如何理解伟人的想法?

  说白了,搞农业机械化,国家在政策上全力支持,在资金上部分支持,主要靠公社和大队自力更生,靠农民自己想办法。

  所以,毛主席才反复强调,农业机械化所需的资金,主要以社队的集体积累为主,以国家支援为辅。

  尽管毛主席总是具有预见性,但是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,他老人家也需要肯定,也需要支持。这种支持,有情感层面的支持,有理论层面的支持,有实践层面的支持。

  信件内容,从同意“小计委”派人参加湖北省委研究农业机械化方案、参观当地自力更生办机械化的试点谈起,再讲到中央不要卡得死死的、要给地方农机制造权,重点讲到农业机械化应与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联系起来。

  第一次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于1966年7月17日至8月10日在湖北召开。这次会议很重要,为后来我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

  统一了思想、确定了目标、指明了方向,起到统领全局的指导作用。在会上,大家思想碰撞,各抒己见,就农业机械化发展展开激烈讨论,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,最后达成若干共识,形成三条重要方针。

  (3)农业机械主要供应给社队集体使用,资金以社队的集体积累为主,国家支援为辅。

  在会上,大家还讨论了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,经过集思广益,一致认为下面这三个问题,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,需要加以重视与解决。

  (2)农机产品要逐步的提升质量,做到价廉物美,轻便耐用,不要敲农民的竹杠。

  在会上,大家深入沟通,一同研究,群策群力,制定了农业机械化5~7年的规划设想。

  设想在今后5~7年内,新增加排灌机械1000万马力,其中内燃机600万马力,电动机400万。

  1965年底,全国共有560万架,设想今后5~7年内新增2000万架左右。

  争取每个大队,都配备农产品加工机械,例如脱粒机、碾米机、磨面机、切片机、饲料粉碎机等,解决农民刚需。在棉花和油料重点产区,则重点生产轧()花机、剥绒机、榨油机。

  比如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排灌机械、碾米机、磨面机等农机,都是超额完成目标。据统计,到了1970年,全国将近有300个县、市,办起了小钢铁厂;有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建起了手扶拖拉机厂、小型动力机械厂、各种小型农具制造厂,有90%左右的县建立了农机修造厂。

  到了1970年底,三省387个县,只有四川有6个县、云南有3个县没有农机厂,其他378个县都建立了农机厂。

  其中,云南拥有生产机床1500台、贵州拥有生产机床1000台、四川拥有生产机床5000台。

  1976年底,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9.7万台,小型拖拉机82.5万台,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98.5万部,机动水稻插秧机5.27万部。

  到了1979年底,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66.68万台,小型拖拉机167.1万台,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131.3万部,机动水稻插秧机9.25万部。

  1976年底,全国联合收割机1.42万台,机动收割机(含割晒机)4.15万台,机动脱粒机180.3万台。

  到了1979年底,全国联合收割机2.30万台,机动收割机(含割晒机)6.81万台,机动脱粒机232.8万台。

  1976年底,全国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26.2万台,总动力5416.6万马力。

  1976年底,全国碾米机、磨面机236.2万部,轧花机28.6万部,榨油机17.4万部,饲料粉碎机113.2万部。

  到了1979年底,全国碾米机、磨面机291.2万部,轧花机26.7万部,榨油机21.6万部,饲料粉碎机139.1万部。

  到了1979年底,全国牧草收割机增至11557部,机动剪毛机2069部。

  1976年底,全国农用载重汽车48739辆,畜力胶轮大车244.7万辆,手推(手拉)胶轮车2507.5万辆。

  到了1979年底,全国农用载重汽车增至97105辆,畜力胶轮大车247.7万辆,手推(手拉)胶轮车3262.4万辆。

  1976年底,全国渔业机动船38567艘,总动力243.5万马力。到了1979年底,全国渔业机动船增至52225艘、312.9万马力。

  这份数据,枯燥而有充满温度,来源于1984年国家统计局编写的《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-1984》,可信度比较高,个别数据有几率存在出入,属于正常统计范畴,依然有参考价值,大家不必钻牛角尖。

  到了1976年底,当时全国二十九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除了西藏之外,其他省、市、自治区都建立拖拉机制造厂,均能批量生产大中小型拖拉机。

  前三十年,农机工业的每一次增长,每一次进步,每一次突破,都有数据可查,有理论可供研究,有实践可供复制,为后来我国农机工业的跃升,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跑和推力。

  这个时期,我国农机工业完成了从科研、设计、生产、制造、推广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构建;

  从中央的大型农机企业,到各省的中小型农机厂,再到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机修配网点,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现代化农机工业体系。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讲。

  精神变物质”的认识发展过程。农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,农机产品的每一次迭代,都会在农业机械化的实践中,形成新的发展理念、思路和方针,为下一阶段的农业机械化,提供指导、助推与动力,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一次跃升。

  第一,全国二十九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(西藏除外),每个省都建有拖拉机制造厂,有的省份还建了好几个,可以批量生产各类型拖拉机,做到了工业均衡布局,因地制宜发展农机。

  第二,我国农机产品品种类型多,涵盖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,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发展。

  从零起步,先是学习仿制,努力掌握技术,接着自主创新,最后完成逆袭,变成全球第一。

  我国的化肥工业,化纤工业,冶金工业,航天工业,能源工业,石化工业,机械工业,国防工业等等,基本都是遵循这个发展路径,才完成了从落后到先进的华丽转身。

  前三十年,我们并不是单方面地大办农机工业,还同时大搞水利工程、化肥工业、良种培育(杂交水稻、杂交小麦)、农技推广等配套农业基本的建设。

  确切而严谨地讲,在毛主席和中国的领导下,我们的革命前辈是有计划、有目标、有系统地从事农业基础建设,激情燃烧地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。

  但战略上不曾出现过动摇,我们从始至终走在光明而灿烂的大路上。这些农业基本的建设,直到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才形成合力,让我国农业生产迸发出巨大产能,以此来实现农业持续丰收、粮食稳定增产,

上一篇:老照片 1970年山西盂县的小型县办工业

下一篇:感受峥嵘岁月 追寻红色记忆

  • 环球直播tv电视版 联系人:沈经理 手机:18953388586 地址:山东省山东省